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已成为广大青少年学习生活的重要空间,要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当前,伴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受众习惯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已成为青年学生获取资讯、沟通交流、娱乐互动的主要渠道,如何最大限度发挥新媒体平台效能,扎实有效开展网络育人,培养出“愿意去、留得住、干得好”,军工报国意愿强烈的国防科技拔尖创新人才,更是此类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现实课题。

本文以7所国防特色类高校新媒体平台建设运营情况为观察对象,重点梳理各高校围绕中央重大部署、学校中心工作,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特征,并归纳当前思政教育工作在平台社会语境下的运作规律及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融入新媒体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必然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 , 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以新媒体赋能思政教育工作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现实需要。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也随之产生了众多适应性变化。根据2023年3月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67亿,人均每周上网时长26.7个小时,其中手机网民10.65亿。由此可见,新媒体平台在整合汇聚社会资源、促进信息便捷交互、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呈现出显著特征与覆盖优势,因此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的关键时期,更好地将新媒体技术的变量优势转化成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增量优势,是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必然趋势。

此外,国防科技人才自主培养既是捍卫国家主权的根本,又是维护政治安全的保障,事关“两个百年”目标实现和民族复兴伟业。国防科技人才政治上不可靠,能力越强危害越大,所以一直都是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新媒体平台这一载体开展思政教育,从渠道上贴近了当下高校师生获取信息及社交的习惯,从形式上符合师生思考开放、思想革新的实际,内容上也更易于借助音视频、图文等直观、立体地传递感情、传播价值观,满足了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接受度的现实需要。

二、新媒体平台在思政教育方面呈现诸多功能性特点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已建设运营了微信、今日头条、微博、学习强国、人民号、抖音、快手、B站等多类新媒体平台,发布内容涉及权威信息、党建、团建、师生先进典型、重大事件、重要进展、校园文化生活等诸多领域,基本做到了全媒体宣传、全业态传播、全平台覆盖。与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开展思政教育的传统方式相比,新媒体平台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的局限性,拓宽了思政教育的渠道,具有以下3个功能特点:

一是打破现实局限,盘活教育资源。以新媒体平台为载体推动思政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为课堂思政拓宽了传播渠道、丰富了教学内容、创新了工作思路。比如,已被广泛应用于思政课堂的微课,与注重理论讲解的传统授课方式相比,微课短小精悍,大量采用视频、动画,教学案例也大多结合时政热点,一方面可有效提升受众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实现了教育主体的多元化,能更好引发思考与共鸣。此外,新媒体平台在信息传播上具有的强大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实局限,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比如,通过慕课、抖音、B站等视频平台,受众可自由选择名校、名师、名课,促进了受众在思政教育资源获取上的公平。

二是把握思想之“变”,育人育心精准有效。2021年中宣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公布“重点建设高校思政类公众号”名单,西北工业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首批入选。通过对2022年评阅得近300篇推文进行分析,相比偏思政教育类推文,高校受众更愿意浏览反映社会热点、贴近日常生活类推文,其中“实用接地气”型推文篇均阅读量2.18万,“严肃权威”型推文篇均阅读量1.11万;43.23%受众选择在晚上21-24点间浏览推文。通过结构式问卷对西北工业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粉丝”群体调研发现,23.5%的受众认为学校新媒体平台对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非常大,46.5%的受众认为影响比较大。由此可见借助新媒体平台,思政教育工作者能更准确地掌握受众思想动态、行为习惯,有针对性地调整思政教育方式、手段。

三是体现受众主体性作用,扩大了优质内容供给。高校师生作为思想活跃、个性鲜明、知识储备相对雄厚、兴趣爱好更加广泛的群体,对于所见所闻有着属于自己的见得。当前大部分高校在新媒体建设方面构建起了校院两级“大宣传”体系,党委宣传部负责校级新媒体平台运营,各学院(部)成立以分管学生副书记或辅导员为指导老师的新媒体中心,推动本单位新媒体平台建设。这就为高校师生提供了多层级的可表达个人意见的官方平台。通过调动师生主观能动性,组建校园网络文化作品创作小组,极大地强化了原创性内容产出,同时以宣传矩阵立体化、密集发声,形成舆论声势,可让师生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圈中对教育内容真正做到“入眼、入脑、入心”。

三、努力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

(一)健全体制机制着力提升校园新媒体平台政治性导向性

校园新媒体不仅是新闻宣传、信息公开 、舆情处理的网络渠道,也是培根铸魂、服务师生、提升管理水平的综合治理平台,已深深嵌入师生日常生活,成为校园基础架构。因此高校新媒体平台建设要通过健全党委集中统一领导、党政团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全校师生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压紧压实相关部门及人员责任。党委宣传部作为主责部门要强化组织领导,通过制定政策、规范,开展日常监管、培训、考核、评优,加强各部门之间统筹协调,及时提供政策支持、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等,做好顶层设计工作,完善校园媒体融合发展体系。具体负责科室——融媒体中心要强化责任落实,将新媒体平台建设管理工作纳入高校意识形态责任制考核范围,坚持“分级管理”“谁主办谁负责”原则,推动各单位落实专职人员负责新媒体发布内容审核与日常维护。各单位要建设一支由具备相关专业素养的教师带队,思想觉悟高、政治立场坚定的学生积极参与的专兼结合运维团队,严格落实“先审核再发布”“三审三校”机制,以确保校园新媒体平台建设有高度统一的政治性,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坚持“内容为王”不断提高网络思政教育吸引力

高校新媒体账号要放眼时代与立足校园并重,在统筹思想性和娱乐性、兼顾整体统一性和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运用议题设置技巧,制作主题鲜明、感染力强的优秀融媒体作品,提升网络思政教育吸引力。内容既要容纳“高大上”、严肃的政策宣讲、党建团建,也要包含温暖、活泼的校园生活、师生动态;既要宣传彰显家国大义的楷模、大家,也要展示努力奋斗的身边典型;既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也要传播青年师生风采。作品形式要注重宣传目的与师生学习、生活、兴趣等相结合,通过图解图说、动漫动画等进行二次创作,以个性化、直观化、接地气的形式,展示新时代、新征程、新作为、新篇章。发布渠道要立体、精准。通过组建“新媒体联盟”形成校园媒体矩阵,组建粉丝群强化品牌效应,一方面吸引更多受众,一方面做到依据不同受众特点,垂直精准投放到可引发相应群体共鸣的渠道。

(三)加强创新进一步提升网络育人实效

在技术上,要创新使用大数据技术,利用受众画像统计分析阅读、点赞、评论、转发等网络行为数据,了解师生关注点和思想动态,并搭建符合学校办学特色的考核评估模型,对新媒体平台的推送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并及时调整,达到精准思政。在内容分发上,要创新表达方式和话语体系,比如利用人民号、央视频开展党建团建,利用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进行主题宣传,利用微博讨论相关话题与师生互动,利用今日头条、抖音展现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利用Bilibili发布名师名课,利用知乎等进行舆情引导,结合不同平台传播优势,各有侧重,形成传播合力。在品牌建设上,要创新表现形式,打造拟人化的IP品牌形象,将推送内容与IP形象糅合,或制作主题鲜明的原创漫画、视频、科普片等,利用IP形象“生动、直观、活泼、乐见”的特点,引导师生增强代入感,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四)强化队伍建设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

可适当对新闻宣传、媒体运营等岗位人员在招聘、考核等方面给予资源倾斜,制定整体性、长远性的规划与保障制度,完善在职培训、岗位锻炼、交流、晋升体系等,制定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提高从业者的思想水平、服务意识、媒介素养和职业待遇,向管理要发展。鼓励所有对优质推文的浏览与转发行为,利用师生个体微信通过群聊转发、朋友圈分享等实现由点及面的宣传教育。可策划同行业、跨高校的工作联动,做大“朋友圈”,做强传播链,形成“资源共享、品牌共造、声音共发、育人共强”的联动格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J].求是,2023(18).

[2]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2)[R].(2022-11-09)http://www.cac.gov.cn/2022-11/09/c_1669622017232374.htm?eqid=ae5ef264003a16dd0000000364480d40.

[3]新华社.中央宣传部等部署重点建设高校思政类公众号[N].(2021-05-27)http://www.gov.cn/xinwen/2021-05/27/content_5613183.htm.

[4]黄文林.基于学生画像分析的高校精准思政探索[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

[5]刘艳,李蓓蕾,张勇,张佳文,张函萁.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政策略研究[J].教育传媒研究,2023(2).

[6]林征,张国坤.新时代背景下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探析[J].教育科研,2023(4).

[7]张志安,田浩,谭晓倩.专业媒体与互联网平台的“常态接合”—2022 年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J].新闻界,2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