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在于深化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做好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工作,要明确“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基本问题,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文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它从更广更深的层面体现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立德树人视域下人文教育的科学内涵与发展现状,对新时期立德树人视域下人文教育的实践路径进行探析。
关键词:立德树人;人文教育;发展现状;实践路径
《大学》中的“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阐明了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人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以使整个社会达到“至善”的理想境界。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玛莎·纳斯鲍姆指出“教育首先是育人,其次才是授业,教育不是培养为别人或自己赚钱的会说话的工具。”[7]她同样强调了教育的本质在于塑造人格,而非单纯的知识传授。人文教育以人为中心,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求知、做人、做事。因此,在建设教育强国的道路上,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重视人文教育的发展,为培养一代又一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立德树人视域下人文教育的科学内涵
立德树人是“立育人之德”与“树有德之人”的有机统一,是“以德为先、德才兼备”人才理念的深化与拓展。[9]它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堪大用、能担大任的时代新人指明了方向。人文教育以人为中心,宗旨是培养“完善的人”,这也是教育的本质要求与价值所在。人文教育与立德树人具有相同的育人理念,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立德树人为人文教育提供价值指引,人文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有效载体。
(一)立德树人为人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价值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2]立德树人科学把握了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在“立德”与“树人”中阐释了人才培养要遵循正确的方向,也为人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价值指引。
从教育的本质看,“立德”着眼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有深刻的理解与高度的认同;培养学生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勇于承担责任的勇气及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信念;培养学生养成慎始慎终、慎独慎微、自省自律的品质。从教育的目的看,“树人”就是要培养具有崇高理想信念、深厚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勇担时代使命、求真务实的开拓者、奋进者与搏击者。[10]
(二)人文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有效载体
立德树人坚持“德育为先,以德塑魂”,而德育本身富含人文教育的内容,从本质上它以特定文化成果的传递、传播、践行等为基本载体,实现教化育人。[11]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问,都注重经世致用的价值,通过发挥以文化人的教化功能,实现对个人、社会的价值引导,进而达到国家德治的目的。[6]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立德树人”的宝贵资源。如《道德经》《中庸》《论语》等优秀传统文化成果,为“立德”提供丰富的道德文化资源,为“树人”提供充足的育人经验。还有优秀传统习俗,如清明祭祖、中秋团圆、重阳登高等,承载了世代传递的家国情怀和忠孝精神。此外,红色革命文化为立德树人提供了精神资源和文化财富,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强调艰苦奋斗、不骄不躁、敢于拼搏的精神品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鼓励人们敢于创新、脚踏实地、直面难题、勇担责任。[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每一位时代新人都应追求和实践的价值准则。
二、立德树人视域下人文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学校对人文教育的重视仍然不足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始终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教育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在教育实践中,虽然各个学校明确了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并积极开展相关课程,但仍缺乏对人文教育的重视,人文教育的实践性不强,教师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都会导致学生缺乏对人文学习的热情,使得学习的功利性、目的性日益明显,无法很好的促使他们多样化的成长和个性化发展。
(二)人文课程缺乏实效性与融合性
课程是培养学生品格的重要工具,对学生的品性塑造有直接影响。[13]近年来,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下,人文课程的教学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但仍主要沿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接受知识的范围狭窄,师生互动性不强,缺乏实效性、融合性和实践探索。以思想政治课为例,目前很多学校仍重在理论知识传授,使所学内容未能有效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难以将所学内容内化为具体行动。此外,由于缺乏深入思考与有效回应“如何实现课程的育人价值”这一问题,导致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难以实现深度融合,出现二者割裂的困境和“两张皮”的难题。[14]
三、立德树人视域下人文教育的实践路径探析
(一)树立正确的人文教育理念
杨叔子先生曾强调,人文教育是民族之基,人才之础。它教会学生做人、培养其思维方式及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15]玛莎·纳斯鲍姆也指出,“人文教育使思想获得自由,这种教育所培养的人能够以世界公民的身份发挥作用。”[8]这都体现人文教育能完善人性、强化主体意识、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为了保证人文教育更好的发展与实施,需要树立正确的人文教育理念。
学校必须以“立德树人”思想为指导,遵循学生身心、思想发展规律,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育人逻辑,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促使学生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成长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此外,统一学校党政与教学战线,共同推进人文教育深入实施。[16]人文教育不仅是人文学科教师和校领导的责任,各专业课教师以及行政教师也需要致力于提高个人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在完成教学任务和工作任务之外,要让自己成为生动的人文教育资源。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感受人文素养的魅力。
(二)将人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4]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人文教育帮助学生提升道德境界、塑造理想人格、实现个人与社会价值。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相同的价值理念,将二者在文化传承和实践活动中相融合,形成以政治思想为导向的人文教育体系,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在文化传承中将二者相融合。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它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塑造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也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17]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党和人民不懈努力发展起来的革命精神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文、史、哲等文化载体,寻找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因。如强调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的“仁义礼智信”;强调爱国精神,家国情怀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自身修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深挖优秀传统文化,对其进行新时代的价值阐释,不仅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优秀文化传达的价值观,还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与说服力。此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人文教育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带给学生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在实践活动中将二者相融合。丰富的实践体验能加速学生内化的过程并固化良好的品质。首先,要因时而进,建立“数字化”教育平台,将优秀传统文化、红色资源、道德修养等教育内容打造成线上“云端”学习平台与线下虚拟体验馆,使学生身临其境以增强他们的实践体验。其次,学校积极开发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如在名胜古迹、纪念馆等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场所设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还可以组织开展重大历史事件和名人历史故事研讨活动。再次,鼓励学生利用假期,通过各类文化实践活动,提升他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价值的认同感,自觉成为优秀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承者。
(三)增设数字人文课程,开展多元化数字人文教学
数字人文教育是指数字技术和人文学科的交叉融合,通过数字化的学习和研究,提高学生在人文领域的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方式。[18]它借助数字化工具和资源进行数据分析、文献检索、创作表达等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思维、交叉思维、计算思维、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增设数字人文课程,能够让学生了解并利用信息技术、方法解决人文领域的问题,激发学生对跨学科研究的兴趣。
在教学模式上,数字人文课程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从教师单向灌输转向学生参与式学习,实行“开源”教育模式。[19]比如,让学生阅读、评价和参考教学案例和数据集,将课程中的关键论点和争议点分配给学生,让他们深入思考和判断,并表达自己的观点;还可以把检验学习成果的“命题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可以充分展示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教学形式上,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如数字人文培训班、远程教育、讲座和研讨会等。此外,将数字图书馆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在教学内容上,将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融入课程定位,注重数字人文与实践的融合。数字人文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数字人文工具的基础上,将数字人文与基础信息资源建设、文学、历史等结合,形成学科间的交叉。如将数字图像技术应用在文学作品中,使学生能够进入画面,想象自己和主人公在同一时空,这不仅让文学作品更具有故事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想象能力。
(四)人文教育的发展需要家校社共同努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打造家校社教育共同体。[1]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也强调,学校、家庭、社会要紧密合作、同向发力,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实践,共同办好教育强国事业。[2]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人文教育,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
学校发挥带头作用。一是学校要与家长建立密切的联系,通过借助数字技术手段,如微信、网络会议等,建立起与家长沟通的桥梁,及时沟通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状况、身心发展和行为举止等情况。二是学校积极挖掘和利用社会提供的丰富育人资源,通过这些资源,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家庭承担主要责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致力于提升家庭教育质量,纠正结果导向、功利化的教育方式,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以身作则,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此外,家长要主动参与并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活动,理解学校的教学工作,实现家校间的良性互动,共同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育生态环境。
社会提供丰富的育人资源。社会将各类文化育人资源有效整合并开放共享。如科技馆、博物馆、艺术馆、红色景点等场所向学生免费开放,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实践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与感知能力,为学生的成长注入精神动力。此外,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地融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中,凝聚家校社育人共识,共同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作者:朱美玥,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习近平.把握好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N].中国教育报,2023.
[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摘编[J]. 新湘评论, 2023, (22): 5-8.
[4].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新华网,2019
[5].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4-9-10 (02) .
[6].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
[7].[美]玛莎·纳斯鲍姆:《告别功利:人文教育忧思录》[M].肖津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8].[美]玛莎·纳斯鲍姆:《培养人性:从古典学角度为通识教育改革辩护》[M].李艳译,上海三联书店,2013
[9].王嘉毅, 张晋. 立德树人的科学内涵与现实要求[J]. 中国电化教育, 2020, (08): 1-6+40.
[10]. 钱小林. 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分析[J]. 西部素质教育, 2019, 5 (10): 46-47.
[11]. 梁健惠.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德育的时代性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所蕴含的德育内容论析[J]. 高教探索, 2023, (05): 108-116.
[12]. 罗红杰. “以文化人”到“立德树人”的系统逻辑[J]. 系统科学学报, 2022, 30 (03): 108-113.
[13]. 冯建军, 刘铁芳, 万永奇, 朱桂琴, 胡金木, 张铭凯.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理论思考与实践路向(笔谈)[J].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41 (04)
[14]. 张良. 课程思政如何破解“两张皮”难题——知识与社会联系的认识论视角[J]. 教育研究, 2023, 44 (06): 59-66.
[15]. 杨叔子. 人文教育:民族之基,人才之础——兼谈要重视办好文科[J]. 中国高等教育, 2000, (Z2): 21-22.
[16]. 刘雪. “立德树人”视阈下协同推进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研究[J].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20, (01): 58-59.
[17]. 占啸成. 以文化人视域下高校立德树人研究[D].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2.
[18]. 杨砚迪. 公共图书馆数字人文教育策略探析[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23, (S1): 91-94.
[19]. 冯惠玲. 新文科与数字人文教育之新[J].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04): 14-21.
[20]. 陈辉, 陈虹. 家校社协同育人再研究——基于责任边界的视角[J]. 教育科学研究, 2024, (03): 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