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时代,万物互联重塑了媒介形态,使得互联网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呈现出信息分布式、碎片式、进行时的网络环境。大学生群体作为数字原住民,是信息生产、消费的主力军。为适应5G时代媒介生态变迁,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需得到相应提升,以更好地融入网络空间,实现自我发展。
一是发挥个体能动性,激活内在动力。5G时代媒介技术样态丛生,信息泄露风险加剧,舆情管控难度升级。只有大学生保持主体理性,在网络实践中自觉抵制片面化信息和非理性思潮,客观审慎作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主动成为网络秩序维护者,网络空间才能健康发展。为避免被技术裹挟,大学生需强化对网络媒介的批判性认知,拓宽信息渠道来源,关注社会热点话题,远离算法歧视和信息茧房,培养良好的媒介使用习惯。
二是完善政府顶层设计,筑牢安全防线。网络传播的即时化是一把双刃剑,得益于5G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的技术特点,媒介内容制作、分发流程被无限压缩,但同时也造成舆情发酵的不可控性。对此,政府须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根据5G时代媒介特点制定法律法规,以此为导向塑造大学生媒介法律道德素养。同时,构建网络舆情机制,实时监测并过滤虚假、有害信息;建设“意见领袖”队伍,发挥主流文化感召力,引导大学生媒介素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趋同。
三是优化网络平台建设,净化公共领域。媒体平台作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直接影响其媒介素养的养成。5G时代自媒体加速爆发,倒逼媒体平台实施自我监管。必须依法运营,提高政治站位,当好信息把关者角色,优化网络内容审核机制,不可为了追逐“流量密码”而散播失实信息。同时,坚持创作优质公共作品,输出网络正能量,营造网络繁荣文化的精神家园,巩固大学生媒介价值素养。
四是创设专业教育体系,支撑个性发展。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媒介素养提升的最优场所。基于5G时代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新要求,高校应系统建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实现学科、人员与资源的配套整合。将媒介素养教育设为公共通识课程,在教材中融入5G发展状况、特征等,培养大学生媒介认知、理解与解读能力。打造多方参与的育人队伍,实现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鼓励教师采用“感知”“体验”为主的教育方式,融合多媒体技术教学,在线上线下联动中提升大学生运用媒介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置身于5G技术营造的移动融合全场景,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是一项“内外兼修”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时代发展的全局性高度更新育人理念,发挥不同领域主体的相互配合作用,形成教育合力,从而练就大学生驾驭网络的能力素质,从网络中汲取与传播正能量。
梁钦 张颖,作者梁钦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张颖系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