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农村地区有着数量众多的独居老人,但基础设施和医养资源上的相对落后难以为老人晚年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助力与依托。因此推动农村地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是切实保障农村老人美好生活需要、应对农村老龄化和空心化问题的必要举措。目前农村养老服务的发展还面临着转变养老观念的主观障碍、对老年人心理健康重视不足以及医养结合的服务水平不够高等方面的困境,要从养老观念的转变、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慰藉以及提高医养结合的服务水平等方面着手,切实提高农村养老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字:老龄化;农村养老;老年人
1.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
1.1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现实需要
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它既是医疗水平和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绩的结果,同时为促进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作为赡养主体的家庭成员,则同时承受着养家与养老的双重压力,使得单靠家庭养老已经无法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高品质健康养老需求,高质量、高水平的养老服务对解决这一问题则尤为必要。
1.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将各项事业稳步向前推进。推进养老服务体系的高质量发展,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式,是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老年人的重要体现,更是关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推进养老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2. 农村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
2.1 农村家庭养老的社会化转型存在主观障碍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村年轻劳动人口向城市流动,农村独居老人数量激增。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以家庭赡养为核心的农村养老模式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与挑战,农村家庭养老的社会化转型已成为农村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在推进农村家庭养老的社会化转型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两个主观障碍。
首先,多数农村老人对社会性的养老服务这一形式缺乏科学认识。家庭养老是中国社会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养老方式,由此产生的养儿防老等观念更是深入人心。故老年群体会对除家庭养老以外的养老模式产生一种排斥心理。此外,子女将家中老人送到养老院等场所度过老年生活也是一种很容易遭到当地人诟病的行为。因此,社会性养老在认识上就很难让老年群体接受。
家庭养老社会化转型的另一个障碍是相当数量的老年人对当前养老服务的内容存在误解。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很多老年人认为社会性养老场所服务态度差,不如家人细致入微。尤其是老年人了解信息的渠道有限,很容易将单一的负面新闻扩大到对整个养老行业的不信任。二是部分老年人认为社会性养老场所服务项目有限,在他们看来,养老场所只是保障了食宿,其余时间则会让他们产生孤独感,这种孤独感也会使他们对社会养老服务望而却步。
2.2对农村老人的精神健康重视不足
当前,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独居老人数量众多,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老年人的健康状态也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将会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带来困难。如何有效保障独居老人的健康生活也是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个健康生活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生活的健康,即保障老年群体的健康饮食和日常锻炼等,帮助老人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是精神生活的健康。独居老人在生活中长期缺乏子女陪伴,部分老人对用手机等科技产品也不能熟练使用,无法随时进行线上沟通,这就会使得他们产生孤单感,这种孤单感若不能及时有效排解,便会进一步催生心理健康问题。同时,农村地区精神文化资源的匮乏也无法为老年群体提供丰富的高质量的精神生活,也加剧了老年人心理上的孤单。社会性养老机构的精力多集中于第一方面,对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健康则重视不足。
2.3 医养结合服务质量有待加强
所谓医养结合通俗来讲就是将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对老年群体的医疗健康需要和生活帮扶需求进行系统保障。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的持续弱化和概率出现的疾病给老年群体带来了生活和健康上的困扰和障碍。在这种背景下,把优质的医疗资源和便捷的养老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将是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
目前在农村地区,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的结合还不够密切,服务内容也不够丰富。首先,医疗资源在农村地区的相对落后使得服务内容集中在一般性体检和一些常见的可治愈性强的疾病的控制与治疗等方面,而农村养老资源在人才、服务设施上的相对匮乏使得养老服务更多的做到了保障老年人的日常基本生活,如前文所述,缺少了对老年人精神健康等方面的关注与慰藉。其次,在农村地区,医疗资源多集中在乡镇卫生院,养老资源多集中于布局分散的养老机构中,两者之间一体化程度不够高,这对提升医养结合的服务质量,进一步保障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生活生存质量带来了较大的消极影响。
3.推动济养老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3.1 引导老年人树立科学养老观念
老年群体以家庭为主导的养老观念来源于中华传统的孝道文化中,这是与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生产力发展的相对落后以及人口流动性弱的社会存在相适应的。在生产力迅猛发展、人口在全球范围内的大量流动的今天,很多中青年劳动力为追求更好的发展机遇背井离乡,回归家庭的时间动辄以年为计。因此,以家庭为主导的养老方式逐步也不应当再是唯一选择。
但思想观念的转变并非是机械性和强制性的,需要子女、政府和社会媒体等多方面共同发力。选择以社会化养老方式赡养老人的子女也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积极配合养老机构的工作,与老人保持沟通,实现老人思想观念转变的平稳过渡。政府应根据时代发展出现的新问题、新要求,出台更多符合时代要求、贴近群众需求的科学养老政策。同时社会媒体要以老年人能理解、能接受的方式对涉及老年群体的政策及时地加以宣传和解读,使老年人树立起对多样化养老方式的客观认识。
3.2 兼顾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健康发展
农村地区的养老机构现多能在物质帮助和日常生活照料上给予老年人以便利,这是农村地区在面对老龄化、空心化现象的时代难题下的有效应对。但是,我们的目标不能仅限于此,在做到让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同时,让老年群体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也应是我们努力实现的而重要目标。农村老年群体尤其是独居老人在生活中缺乏健康的娱乐方式和充足文娱资源。长此以往,这种孤独单调的生活难免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带来消极影响。因此,养老机构在保障老年群体日常生活的同时,也需要兼顾他们的精神生活。
对寄身于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来讲,家人及时的陪伴和沟通是抚慰他们孤单心灵的最佳方式。其次,养老机构作为保障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主要责任方,应大力开展适合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活动。如引导老年群体接受并使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等科技产品、开办老年兴趣班,让老年群体自主学习感兴趣的技能,或设置有奖竞演,鼓励老年人站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特长和爱好等等,增强他们对生活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最后,政府部门应正视农村地区文化资源短缺的现实,进一步统筹文化资源的城乡发展,让农村地区的老年人有更多的机会享有更高质量的文化资源。
3.3 提高医养结合的服务质量
高水平的医养结合服务在科学兼顾患病老人的康复治疗与日常生活的同时,对患病老人的健康检测、疾病预防等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推行医养结合是实施积极应对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体现。而医养结合的贯彻落实,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共同发力来实现。
在农村地区,综合性的医养机构目前还比较罕见,医养结合的实现可以通过养老机构与乡镇卫生院或市医院之间的资源、人才之间的合作来实现。如医院可以派遣专业医护人员以长期或者轮岗形式进驻养老机构,其薪资由两单位共商。养老机构也可同样派遣专业护理人员对医院失能老人进行照护,这对乡镇医疗资源的紧张也起到了缓解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必要做好明确的权责划分。同时,政府部门也可出台相应政策,鼓励社会企业的参与,为医养结合的推进提供资金或资源上的助力。
(作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炳恕)
参考文献
肖琳.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互助养老:实践状况、核心经验与社会效益——基于一个中部乡镇的田野调查[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0(05):96-104.
李玺, 袁海峰, 权乾坤. “医养结合”与“老年医学”在老年健康服务中的作用与地位[J]. 新西部, 2023, (11): 78-81.
纪昊一, 杨同卫, 陈晓阳. 我国养老模式的社会化转型及养老机构的伦理问题探讨[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5, 28 (01): 125-128.